手艺人盘少平:一人一鼓一世界
2024-03-20 17:30:45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唐芳 | 作者:黄玲艳 胡恒珲          浏览量:6812

牛皮鼓,又称堂鼓、喜庆鼓,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乐器。牛皮鼓虽然常见,但其烦琐的制作工艺却鲜有人知。65岁的盘少平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匠心独运,从一板一皮、到一钉一卯,于光阴间不断历练打磨,练就了一身做鼓的好技艺。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带大家认识这位做鼓人。

在临武县楚江镇冲头村,伴随着“咚咚咚”的敲打声音,几平方米的作坊里,盘少平已经忙活了好一阵。盘少平从四十岁左右开始便跟随父亲学做鼓,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地便掌握了一定的技艺,成了父亲的好帮手。

“那时候我还年轻,只有四十多岁,给我父亲做筒子,我拿机子做的,他手工做的,做大鼓,他要耗时一个星期,现在我一天可以做一个。”盘少平说,做鼓,最重要的就是一张皮,而且得是牛皮,还得选择养殖十年左右的黄牛皮,这样的皮质硬度和韧性都适中。牛皮买回来以后要经过浸泡、撑平、晾干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再拿刮刀一层层地慢刮细磨至2~4厘米左右的厚度。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以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小鼓大鼓制作原理都一样。制作一个完整的鼓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鼓的质量。

根据鼓的大小,盘少平把椿木材刨成一个个尺寸相符且弧度相同的小鼓板,将它们沿缝隙黏合到一块,做好鼓身,再用割好的牛皮遮住口。

接下来就是做鼓最关键的步骤——拉皮,通过不断拉扯将鼓皮拉紧到一定程度。盘少平介绍,做鼓没有现代化的器械使用,靠的是手中的锤子、刀子和拉锯等再简单不过的工具,以往拉皮需要耗费三四个小时,在盘少平的改良下,这套自制的拉皮工具可以节约三分之二的时间。

盘少平爱好音乐,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二胡、唢呐,样样精通。他说,牛皮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中的“总指挥”,敲打出来的声音如何,全靠拉皮过程中不断调节,他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一点点调整,最终才能达到满意的音色。

“小鼓的音色调整难度高,大鼓的难度就相对小一点。音色调整过程中,首先用手指定一下,一边做一边定,定起打一下,全部一样了,说明这个音色可以了,你把音色定好了,就可以钉钉子了,以前老辈人是这样搞的。”拉皮完成后,盘少平用铆钉密密麻麻地固定住鼓面,再切割掉多余的牛皮,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和过多的装饰,却以声音清脆洪亮、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周边县市区远近闻名。

“现在周边县几乎全部是我在做鼓,去年蓝山县、嘉禾县到我这里买了很多鼓,最多的还是宜章县。一个人做不赢,现在还有2000多个订单,自己老了,能做多少算多少了,凭自己的爱好去做。”如今,由于纯手工做鼓的工序烦琐、劳动强度大、经济回报小,有很多人已经改行。盘少平说,自己做鼓不为赚钱,只为“击鼓传花”一样将这一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

编后语

匠心独运,盘少平20余年的坚守,只为做好一面鼓。如今,像盘少平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如何更好地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让传统技艺永葆年轻与活力。

责编:唐芳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录“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要闻
时事要闻
主题报道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