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4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摄影 郭立亮 视频 王铭俊 通讯员 魏科 王宙 )原田春雨后,和风吹草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那片科研试验田,等来了新一轮播种季,也等到了那位朝思暮想、好久不见的老人。今天上午,袁隆平院士铜像落座在长沙市芙蓉区泉坝路东湖街道的试验田边,守望着他一辈子挂念的稻田。
 上午9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单杨为铜像揭开了红色绸布。
铜像上,袁老依旧眼神笃定、满目慈光,他“回”到了走惯的乡间田埂,“闻”到了熟悉的泥土芳香,“看”到了播种下的希望,面带微笑。铜像底座上刻着袁老的字迹——“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底座周围簇拥着黄白相间的菊花。铜像左后方的石头上,刻着“稻圣”两个大字。
 仪式队敬献花篮,袁老夫人邓则、儿子袁定阳,柏连阳院士、单杨院士分别为两个花篮整理绶带。在场人员手捧鲜花依次敬献于铜像前,鞠躬,绕行铜像一周。不少人顺着铜像上袁老的目光,望向那片试验田。有人说,此后每年的春耕秋收,都与怀念有关。
 在那片面积约50亩的试验田里,袁隆平院士曾带领团队培育出第三期超级稻代表品种Y两优2号、第四期超级稻代表品种Y两优900及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双季稻周年亩产3000斤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代表品种“叁优一号”。每年七八月,试验田抽穗的时候,袁老每天都会过来看一看,他总说,一天不下田就不舒服。
 
	今天,大家带您来看您最惦记的试验田了!
据介绍,这个半身铜像,是江西雕塑艺术家钱海源在1992年5月为袁隆平院士雕刻而成。30年来,铜像一直放置在省农科院的办公楼里,而今的“搬迁”,是为了让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老,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以前每天上班都可以见到袁老师的模样,以后要到田里去看了。他能每天都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定很开心。这也激励着我们多下田实践,学习他的崇高风范!”省农科院一位科研人员感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龙潮辉
来源:湖南日报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新疆天山大峡谷景区发生塌方”不实——今日辟谣(2025年11月3日)
“重庆一地围墙倒塌致6人身亡”系谣言——今日辟谣(2025年10月31日)
“明年中考厦门将自行命题”不实——今日辟谣(2025年10月30日)
预告海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融湾向海构筑开放桥头堡 创新示范绘就绿色新画卷
倒计时10天!速来参与2025年湖南省社科普及优秀作品申报
重阳敬老:助长辈远离谣言防范诈骗——今日辟谣(2025年10月29日)
新疆托克逊县地震引发灾情系谣言——今日辟谣(2025年10月28日)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