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
2022-03-21 11:25:4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世相 | 编辑:龙潮辉 |          浏览量:197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指出,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到加强老城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续推进,以改革强保护促改造,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让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更好融合。

走进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让人很难想象曾经的大杂院会变成今天这样:院里干净整洁,铺着一水的青砖,私搭乱建没有了,木制的门窗都换成了断桥铝的。而让居民们更高兴的,是困扰他们几十年的如厕难、洗澡难这些老问题,现在再也不是问题。

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居民宝才这就是比过去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跟原来没法比,一天上,一地下。

雨儿胡同大变身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度召开,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一一作了明确。

随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城市更新升级为国家战略。2021年,《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印发,这是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出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文件。

1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超过1200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让修旧如旧成为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让规划师走进街道,听居民意见,邀请居民共同参与改造,仅在北京,300多个街乡地区都有了自己的规划师。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美丽院落”规划师 张喆:用现在的话叫定制化服务了,一对一的服务,可以保证不是“千院一面”,每个院都有自己的特色,统一都能体现出老北京的味道来。

城市生活越来越便利,文化味也越来越足。如今的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近百家;中轴线申遗实现新突破,进入了冲刺阶段;三千多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批老建筑得到了活化利用,成了网红打卡地;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现在成了美丽的三里河公园。

北京市民:我们喜欢这种风格的,你知道吗,其实我们也是老北京人,我们特意到这块照(相)来了。越改越好。

调研手记

城市,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依托,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既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舒心,又能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北京老城区的改造,无疑是一种有效探索。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同时留住乡愁。城市不光有形,更会有神。

责编:龙潮辉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世相

要闻
时事要闻
主题报道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