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主播讲党史|长征故事:为了亲人早日养好伤
2021-06-04 23:21:14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龙潮辉 |          浏览量:11077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寻求革命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无数倒下的红军战士用热血或生命锻造出不朽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灵活机智,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无坚不摧;严守纪律,爱国为民。

为了亲人早日养好伤

一九三四年冬,一个风雨交加,寒气袭人的深夜,一支红军长征队伍来到了芹塘村。这支队伍有八、九十个人,其中有连长胡大海和三十二个负伤的战士,他们要在这里找一个地方治疗养伤。

胡连长曾听先头部队的同志介绍过,这一带有个长工名叫郭井保,曾几次给红军带过路,是个很可靠的人,这次是否能碰到他呢?胡连长边走边想。

夜深了,这支队伍来到芹塘。胡连长命令部队不要惊醒乡亲们,就靠在这十几间又矮又小的茅草屋檐下,顶着寒风冷雨过夜。

北风阵阵吹来,扑在红军战士脸上。突然间,有个战士冷得咳了几声,惊醒了正在甜睡的中共香花岭党组织地下交通员郭井保。“是谁深更半夜在我家窗外咳嗽呀?”郭井保心里纳闷,轻轻地从床上爬起来,凭着黎明前的微光往窗口一瞧,啊!家家户户的茅屋下坐满了人。顿时心里感到一阵害怕。“到底是来了什么人?这么多?”郭井保轻声自言自语道。

他越想越不放心,一定要看清楚是什么人。他壮大胆子又往窗外,定睛细看,只见屋檐下的人个个头上戴着八角帽,帽上缀着闪闪发亮的红五星,臂上佩着红袖章,身边放着步枪和大刀。啊!这不是我曾经给他们带过路的亲人红军吗?郭井保又惊又喜,立即点燃了油灯,打开了大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结实,腿上扎着白布条的人已经朝着郭井保门上走来。

“老乡,我们是工农红军,是北上抗日的队伍。”胡连长热情地向郭井保打招呼。

“红军!我们正盼你们来呀!”郭井保上前紧紧握住胡连长的手。“快,快,快进屋里坐吧!”郭井保亲切地说。

郭井保拉着胡连长进屋里坐下,倒上一杯茶给胡连长,立即挨家挨户去叫门,“弟兄们!我们自己的队伍红军来了,快开门把他们接进屋里去吧!”

村里的群众听说红军来了,个个喜悦万分,开门接亲人。顿时,小小的山村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了,人们烧起了大火,给红军战士烧水、做饭、烤衣服,缕缕炊烟升腾,阵阵笑语荡漾。

“胡连长,伤病员就留在这个山村里养伤吗?”卫生员小欧走过来问道。

“小欧先别忙,我们还要打听一下有个叫郭井保的同志。”胡连长回答说。

“胡连长,我就是郭井保。”

“你就是?太好啦!”胡连长激动地迎上前去紧紧地拉住郭井保的双手。

“胡连长,刚才听说有些伤病员要留下来养伤?这你就尽管放心吧!”郭井保满怀信心地说。

“根据上级首长的指示,这次有三十二个伤病员打算留下来治疗一段时间再走。可是,会给乡亲们带来很大的困难……”

“别这么说,胡连长,咱们是一家人哪!”不等胡连长说完,郭井保就接上了话头。“困难总是会有的。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克服嘛。你们为了穷人打天下,出生入死历尽艰险,又何曾害怕了困难”

“哈哈哈哈!”胡连长听郭井保这么一说,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大叔,我们就住在这里不走了!”站在旁边的小欧插嘴说。

“这就好嘛,我们一起来护理这些伤病员。”郭井保露出满脸笑容。

就这样,三十二个伤病员在芹塘留了下来。

深山里的翠竹根连根,穷苦人和红军心连心。芹塘村的群众在郭井保的带领下,把红军伤病员的安全装在心坎里。男女老少不论砍柴的、下地干活的、外出讨饭、扛长工的,人人都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红军伤病员的责任。一有情况就及时通风报信,将伤病员转移到深山密林中的安全地点。

芹塘这个小山村,每户都住有二至三个伤病员,郭井保家里住了三个。一天夜里,北风夹着连绵细雨,天气显得更寒冷。有个红军重伤员住在他家。“这么冷的天红军重伤员受得了吗?”郭井保睡在床上不安地想着。不一会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将自己盖的这床棉被轻轻地盖在重伤员身上。然后搬来一捆禾草,拿来一件烂棉衣,在屋角躺下就睡了 。

时间过了十来天。群众手头上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很快就有断粮的危险。郭井保扛长工换回来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几天来郭井保老是背着红军伤员,自己咽野菜充饥。有一天,红军伤员看到郭井保家的灶上放着两只锅,一个大锅里煮着白米饭,另一个小锅里却煮着又苦又涩的野菜。

“大叔,我们吃的是香喷喷的饭,而你……”一个红军战士心情激动地说。

“同志,为了你们早日养好伤,我们就是再苦,心里也甜着哪!”

第二天,郭井保找了七斤、土佬等人商量,为了不让红军战士饿肚子,立即发动全村群众,起早贪黑上山砍柴割草,将卖柴草的钱换回大米、红薯,挑回来给红军伤员吃。瞧!郭井保挑着满满一担大米,回到屋里,天已经黑了,郭井保放下担子不肯歇一口气,就忙着给伤员擦洗伤口。这时,卫生员匆匆走来报告。

“胡连长,给伤员治疗的药物明天就会用完了!”

胡连长皱着眉头十分着急。在旁的郭井保听在耳里,急在心里。“要治好红军的伤,没有药可是个问题呀!”他边擦药边想。“哎,我们村里的郭士伏很会草药,治跌打损伤、蛇咬肿毒还蛮里手,草药治枪伤能行吗?”郭井保问卫生员小欧。

“草药治枪伤?行呀!”一句话提醒了卫生员,他高兴跳起来。胡连长也笑着频频点头。

天刚蒙蒙亮,郭井保肩背背篓,带着郭士伏几个人和卫生员,到二十多里路远的五里山去挖草药。冬天,药苗已经枯萎了,寻找草药很困难。他们攀上悬崖峭壁,发现半山腰上有几珠治枪伤的好草药,于是顺藤攀过去。云雾,在他们身上飘过;寒风,向他们脸上扑来。手脚划破了,他们忍着痛继续干。

突然间,小雨夹雪满地落,不多久,个个帽上,衣服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大家使劲地挖开一片片冻土,砍掉一蓬蓬荆棘,取出一蔸蔸草药,装上满满几篓,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回到村里。

刚放好草药,只见村里一个在外地给大土豪扛长工的郭大爷,急急忙忙来找郭井保说:“不好了,刚才我得知消息,白军知道芹塘藏红军伤员,今晚要来血洗芹塘!”

郭井保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果断地说:“马上组织群众,把红军伤员转移到密林里去!”

在郭井保和胡连长的带领下,三十二个红军伤员乘着雪夜的银光,及时安全转移了。

红军伤员们刚转移,一支百余人的白匪军持枪荷有弹上了山,朝芹塘村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村里的人你们赶快给我出来!”一个大恶霸声嘶力竭地叫喊着。然而,村里静静的。

“快!快!通通地出来!”停了一会,村里仍没有一丝动静。

这时,匪军头头气急败坏地狂叫着:“他们不出来,给我去拖出来!”

众匪兵提心吊胆地冲进了村子。只见有的家门上了锁,有的房子空的,没有一个人。匪军头目在一旁气得脸上发白,对着众匪兵凶狠地骂道:“你们这些废物!还站着干什么?挨家挨户从地面到瓦屋背仔细地搜查!”

顿时,村里响起了嘈杂的砸门声,打烂罐子的声音,戳瓦背的声音,乱成一片。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因走不动而没能转移的老人,于是把他当作“战利品”带到临武。国民党想从老人口中得到一些红军养伤的情况,先是花言巧语,继而威胁、拷打,这位老人始终没有屈服,最后壮烈牺牲了。

二十多天后,在芹塘村群众的精心护理下,24名红军伤病员痊愈了,他们需要马上返回部队。临别时,胡连长代表归队的同志激动地说:

“乡亲们!你们为了养好我们红军伤病员,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会永远铭记这深厚的阶级友爱和革命情谊。我们一定要消灭反动派,夺取革命胜利。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芹塘村的男女老少含着热泪,依依不舍。胡连长领着恢复健康的红军战士,由郭井保带路,踏上了新的征途。剩下的8名重伤伤员继续留在芹塘养伤。直到次年3月才痊愈,又是郭井保带着他们离开临武,使得他们以继续追赶部队。

红军伤员全部离开芹塘村后的一天,国民党自卫队倾巢而出,再次血洗芹塘。村民们知道灾祸难免,全村人被迫出逃。丧心病狂的敌人,把村子烧了个精光,郭七斤、郭土佬先后在外地被捕遇害。多年后,陆续回来一些人,继续在这里生活。



责编:龙潮辉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录“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要闻
时事要闻
主题报道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