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被提上议程,读懂背后的改革逻辑
2024-09-11 15:15:53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 编辑:龙潮辉 |          浏览量:2331

湘伴导读

9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这标志着讨论多年的“延迟退休”正式被提上了议程。


为何要延迟退休?如何理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成为全球普遍共识

放眼全球,延迟退休并非新鲜事。

比如,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早在2021年就正式实施《‌改定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将企业员工的退休年龄提高到了70岁。
再比如,美国是一个没有全国统一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何时退休主要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
法国也在去年公布了政府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从2023年夏末开始至2030年,法定退休年龄将从目前的62岁逐步提高到64岁。
被认为是全球最适合养老国家的瑞士,是最早实行65岁退休的发达国家之一。
……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通过延迟退休来解决老龄化问题、应对劳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和发展趋势。



我国2035年左右

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即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职工50周岁。

综合来看,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存在两大特点:一是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我国是世界上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二是实行强制退休制度,即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必须强制退休,雇主有权利终止劳动者的工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规定已渐渐和社会脱节。一方面,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78.6岁,同时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参加工作的时间明显推迟。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纯粹依赖于重体力的劳动在大幅减少,更多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岗位,这为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另外,据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于2035年左右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因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基于现实情况的理性决策。




渐进式延迟

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早已着手部署安排——
  
在“十四五”规划中,“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被写入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章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首次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意味着个人可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和工作岗位状况做出是否延迟退休的选择,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充分尊重了个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状况;


网友评论。

  
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提交的相关议案,又将“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直以来,“延迟退休”受到社会强烈关注。“逐步延迟”“渐进式延迟”……这既是对于改革力度和尺度的精确把握,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具体回应。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施家陂村老年互助幸福屋,老人们开心地享用免费午餐。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奉永成 通讯员 柳潇 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在接受人民日报时专访时认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需要,着眼长远,经过长期酝酿、充分研究、审慎决策作出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事关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延迟退休是一项重大民生改革,其背后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大写的“人”。如何应对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变化?如何确保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得到公平对待?只要是我们的改革站在了人民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就一定能找准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责编:龙潮辉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要闻
时事要闻
主题报道
我要报料

  下载APP